荣成信息港网站欢迎您访问!
查看: 661|回复: 0

北崖西村:山水结处坎坷多 风云荡尽家园新(下)

[复制链接]
暂无
暂无  发表于 2022-11-16 08:48:05 |阅读模式
1.jpg
北崖西村一角。

2.jpg
北崖西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jpg
北崖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4.jpg
北崖西村暖心食堂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

5.jpg
南崖西村和北崖西村。

  □ 文/梁善勇  彭雪梅  孙玉敏  图/李信君  姚奕聪

  理琪村中谋大局
  1937年至1938年,文登大水泊一带是中共胶东特委的驻地,其与居于成山荣成县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曹漫之、李耀文等之间的往来联系,就是通过荫子夼村、北崖西村这条道路。当时的崖西周边一度成为荣成县抗日武装活动的中心。
  1937年12月15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沟于家村召开扩大会议,特委书记理琪传达了山东省委关于分区发动群众进行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指示。会议决定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
  《威海军事史》记载,天福山起义之后,荣成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曹漫之、李耀文,与荣成保安大队副大队长阎连珊策划拉拢荣成县保安队抗日。因泄密,国民党荣成当局要逮捕曹漫之等人时,曹漫之、李耀文逃出县城。李耀文前去埠柳乡校策划起义,曹漫之则去文登沟于家村向特委汇报。在北崖西村,曹漫之正好遇到准备东去荣成县城研究部署抗日起义之事的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两人遂在崖西头小学校长车顺堂的办公室里,讨论威海起义和埠柳乡校起义计划。
  崖西头小学是崖西境内一处著名的公立小学。县续志记载:“崖西头小学于民国二年(1913年)成立,始为崖西、崖南二小学,提用集贤寺庙产之一部为该校经费。民国八年(1919年),二校合并为崖西两等(初、高等)小学,经费不足由车云步、车曰德、车进震等议将崖西头公有堤地一处,价卖洋1500元充作基金。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将集贤寺庙产典出,价洋6000余元,除购地基费、建筑校舍费合洋4500余元外,尚余1500元,加以校中每年节余,共有基金4300余元。十八年(1929年),改名区立小学,得公款之接济。二十三年(1934年),改称第四区立崖西头小学。”此时车顺堂为第四区立崖西头小学校长。
  据《中共胶东特委史》载,理琪与曹漫之会面后,曹漫之将埠柳乡校起义引起国民党警觉的情况汇报给理琪。结合当时威海城内的情况,理琪认为此时是发动威海和埠柳乡校起义的良好机会。为**程度加快进度,两地的准备工作可同步推进。鉴于威海城中的情况更为复杂,可争取的力量也更多,理琪决定亲自前往威海筹划起义事宜,并安排曹漫之先返回埠柳乡校安排起义,部署妥当后立即前往威海支援。
  威海起义和埠柳乡校起义的成功举行,让天福山起义拉起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进一步壮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也更加高涨。不久后,在理琪等率领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西上牟平城,与日本侵略者正面迎战。

  抗日烽火遍地起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崖西周边成为我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后方根据地。抗日的烽火在此熊熊燃起。
  1938年6月,为了宣传抗日,鞠维忠与民先队员岳学愈、王福田、丁锡山等,在北崖西村东数里的院东村创办“荣成抗战文化供应社”,为荣成党组织的联络点。同年,中共文荣威边区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抗日救国自卫团总部在五区成立藏村分团部,由曾任崖西头小学校长、北崖西村人车顺堂任团长。分团部管辖五区永宁乡、古迹乡和三区崖西头一带村庄的抗日救国团,在后来对日伪军的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45年8月20日,荣成县临时参议会举行第二届一次会议,车顺堂被选举为行政委员会委员。1946年10月至1947年2月,车顺堂任荣成县教育科科长,积极参与到战争时期荣成县的行政事务及教育管理工作中,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1940年2月,日军从威海出发,侵占文登、荣成,国民党各部一闻敌至,便纷纷“插枪”(将枪支简单隐藏),不战而溃。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中共东海特委毅然指示威海、文登、荣成等地下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拣起和挖出国民党军队遗弃和埋藏的枪支,收缴国民党散兵的武器。之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东海和威海、文登、荣成三地都建立起了抗日武装,史称“东海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是年2月20日,荣成县委在崖西境内山河孙家村,将全县800余人集中起来,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荣成县抗日救国军”,后将队伍改编精简至400余人,改名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九军第一大队第二区队”。是年3月3日,威海特区委根据东海特委的指示,在北崖西村西数里处的双顶洼村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九军第一大队第三区队。3月中旬,荣成和威海两支抗日武装在隆峰村、院东村一带活动时,突遭东窜的国民党秦毓堂残部袭击,双方展开激战,最终秦毓堂残部被击退。是年4月9日,为领导全县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共荣成县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于崖西镇境内的后高家庄村成立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5月,日伪军在北崖西村南设立据点,构筑碉堡4座,驻日伪军80名,由日军队长小林清把持。这一时期,日伪军对崖西镇境内百姓实施了残酷的剥削和镇压。该村有一位叫车学修的村民,经常去据点给日伪军送饭,出来后会偷偷地将一些弹药藏在篮子里带出,交给当地的抗日武装。后被日伪军发现,将其逮捕,在村西北一处叫单顶子沟的地方将其杀害。
  有压迫就有反抗。崖西日伪军据点自设立之时,就不断受到我军的打击,日伪军整天在一种紧张疲惫的状态中应付袭扰。至1940年9月,惶惶不可终日的日伪军,只得丢弃据点撤出崖西境。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崖西一带涌现出一大批热血青年,为抗击日寇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奔赴战火一线为国效命。其中南崖西村、北崖西村共有100余名子弟参军,投入到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北崖西村涌现出41名烈士,其中车姓子弟37人。南崖西村涌现出15名烈士,其中车姓子弟14人。另外北崖西村还有13名伤残军人。一个村庄、一个家族出现如此多的革命烈士,这足以彰显出南崖西村、北崖西村以及车姓家族子弟,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英勇贡献。
  在《荣成市军事志·英名录》中,收录有北崖西村车建平的简历。车建平,1929年12月生。1946年12月,参加工作。是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荣成县伟德山区区中队文书,胶东军区师特务营炮兵连文书,第32军侦察营文化干事、书记等职。1951年6月,任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助理员。1958年,在解放军长沙政治干校学习。1959年,任南京军区防化教导营连指导员。1960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室直政部助理员、副处长。1963年,晋升少校军衔。1965年,先后任七机部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七机部二院210所政工组副组长、207所核心组副组长。1978年,任航天工业部二院207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二院党校副校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1984年离休。

  田园有梦共相守
  北崖西村村域面积1.09平方千米,20世纪30年代,有居民180户,今居民402户、1019人,有车、张、沈等姓。历史上其也经历过不同辖区的更迭。清同治二年(1863年),属荣成县温泉都第九里;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属第三区;1936年,属第四区崖西镇;1940年4月,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三区;1949年10月,属伟德山区;1951年3月,属第二区;1957年1月,属伟德区;1958年3月,全县撤区并乡,撤销崖西乡,是年8月,复置并属崖西乡,9月,属伟德人民公社,10月,更名崖西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崖西乡;1989年12月,属崖西镇。
  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北崖西村走过许多艰难的旅程。昔日贫困年代,北崖西村发展十分缓慢,人们的生活温饱无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的不断发展,让北崖西村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幸福而安宁。
  村里大力走企业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发展起铸造、出口、冷风、建筑、水厂等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为村民干实事、干成事的经济基础更加牢固。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该村积极探索“信用+志愿”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党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等“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如今的北崖西村到处繁花似锦、绿树成荫、街道整洁,如同一座美丽花园。暖心食堂开办以来,全村数十位曾经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每天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一种幸福感荡漾在每位老人的脸上。93岁的抗战老兵车仁德,与另一位老战友边吃饭边说:“老伙计,你多吃点,临到老了,还能在暖心食堂吃上这么好的饭菜,这是咱们赶上好时代啦!”
  北崖西村有两棵古银杏树,是村里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观。它们像静默的老者,见证着北崖西村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村中还有许多暖心的人文风景,由许多不知名的爱心人士组成的“志愿红”“网格蓝”,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通过各种不同的志愿活动,精心维护着北崖西村这座美丽的家园。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走在新时代新发展的大路上,北崖西村的明天将会更加靓丽美好。(荣成时讯数字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账户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